图书介绍

放射毒理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放射毒理学
  • 杨占山 著
  • 出版社: 中国原子能出版社
  • ISBN:9787502276249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447页
  • 文件大小:78MB
  • 文件页数:463页
  • 主题词:放射毒理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放射毒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放射毒理学总论3

第一章 概论3

第一节 放射毒理学的概念和简史3

一、毒理学的范畴3

二、放射毒理学概念6

三、放射毒理学简史6

第二节 放射毒理学研究内容和意义9

一、研究对象和内容9

二、研究的意义10

第二章 放射性核素的生物动力学12

第一节 跨膜转运和摄入模式12

一、生物膜特点和跨膜转运方式12

二、摄入模式14

第二节 生物动力学模型16

一、隔室模型的概念16

二、生物动力学模型18

第三节 放射性核素的吸收19

一、呼吸道吸收19

二、胃肠道吸收26

三、皮肤和伤口吸收29

四、注入30

第四节 放射性核素的分布与滞留31

一、放射性核素在血液中的存在形态31

二、放射性核素的体内分布规律32

三、滞留模型35

第五节 体内放射性核素的排除37

一、排除途径37

二、排除速率39

三、排除规律40

第三章 放射性核素内照射作用机理、特点及影响因素42

第一节 放射性核素内照射作用的机理及特点42

一、放射性核素的作用机理42

二、放射性核素的作用特点46

第二节 影响放射性核素作用的因素49

一、放射性核素的理化因素49

二、机体因素53

三、接触放射性核素的方式与复合因素58

第四章 放射性核素内照射确定性效应62

第一节 放射性核素的毒性与损伤特点62

一、一般概念62

二、放射性核素的毒性62

三、放射性核素毒性分组64

四、内照射损伤的特点66

五、内照射损伤的分类67

第二节 内照射确定性效应68

一、组织器官反应68

二、照射死亡70

三、急性内照射放射病71

四、放射性复合伤73

五、组织器官放射病理学73

六、物质代谢异常75

七、免疫功能障碍76

八、体细胞染色体畸变77

九、致畸效应78

第三节 内照射损伤的诊断依据78

一、人体内污染的判断依据78

二、内照射放射病的诊断标准80

三、放射性复合伤的临床诊断81

第四节 内照射损伤的医学处理原则与随访82

一、放射性核素受照人员的医学处理原则82

二、放射性复合伤的医学处理原则82

三、随访观察84

第五章 放射性核素内照射随机性效应90

第一节 辐射致癌效应90

一、放射性核素诱发癌症的特点90

二、影响放射性核素致癌效应的因素93

第二节 辐射危害评价96

一、评价意义96

二、评估指标97

三、评估内容97

第三节 辐射致癌效应的模型99

一、剂量效应模型(dose-effect model)99

二、时间响应模型101

第四节 辐射致癌的危险系数103

一、危险系数的估计103

二、年龄和性别对辐射致癌危险系数的影响104

三、辐射致癌的病因概率105

第五节 人类辐射致癌的流行病学研究107

一、镭受照人群的研究107

二、原爆幸存者的研究109

三、头癣放疗引起的危害110

四、131I诱发的甲状腺癌112

五、强直性脊椎炎113

六、氡致肺癌的流行病学研究114

七、辐射致癌的流行病学数据总结120

第六节 辐射遗传效应121

一、基因突变121

二、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121

三、辐射遗传危险系数123

第六章 放射性核素内污染的监测、干预与危害评价126

第一节 放射性核素内污染的监测126

一、放射性核素内污染的监测目的和计划126

二、体内放射性核素的测量方法128

三、对个人测量结果的评价132

第二节 放射性核素内照射剂量估算137

一、人体待积器官剂量和待积有效剂量的估算137

二、摄入量和内照射剂量估算示例138

第三节 核与辐射事故干预及医学处理原则140

一、核与辐射事故工作人员与公众的干预水平140

二、核与辐射事故受照人员的医学处理原则142

第四节 放射性核素内污染的危害评价145

一、群体危害评价145

二、个体危害评价147

三、ICRP 2007年建议书简介148

第七章 放射性核素内污染的医学处理176

第一节 内污染的医学处理原则和医学干预水平176

一、内污染的医学处理原则176

二、医学干预水平177

第二节 减少吸收178

一、阻止胃肠道内吸收178

二、阻止呼吸道内吸收180

三、阻止皮肤和伤口吸收181

第三节 加速排除182

一、络合剂促排182

二、影响代谢疗法191

第八章 放射毒理学在制定辐射防护标准中的应用194

第一节 现行内照射防护标准及其制定的依据194

一、国际标准的历史和现状194

二、我国现行的内照射防护标准及其依据196

第二节 放射毒理学在制定内照射防护标准中的应用198

一、放射性核素生物动力学参数值是计算内照射剂量限值的依据198

二、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损伤效应是导出内照射剂量限值的生物学依据200

三、辐射防护体系的研究展望200

第九章 放射毒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02

第一节 研究方法的选择202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202

二、染毒方式的选择203

三、观察指标的选择205

第二节 整体测量方法206

一、整体测量装置206

二、γ能谱分析206

第三节 液体闪烁测量方法207

一、基本原理和特点207

二、液闪测量注意事项208

第四节 放射自显影方法208

一、基本原理及特点209

二、放射自显影的种类209

三、特殊观察方法211

第五节 致突、致畸和致癌的试验方法213

一、致突变试验(mutageni ctest)213

二、致畸试验(teratogenicity test)215

三、致癌试验(carcinogenicity test)216

第六节 人体观察方法216

一、个体临床观察216

二、群体辐射流行病学调查217

第七节 比较放射毒理学方法218

一、生理解剖学比较218

二、代谢率比较219

三、生物效应比较219

第八节 核酸分子示踪方法219

一、核酸探针220

二、核酸探针的制备221

三、核酸分子杂交224

下篇 放射毒理学各论229

第十章 铀及铀系主要核素的放射毒理学229

第一节 铀的放射毒理学229

一、辐射和化学特性229

二、体内代谢230

三、损伤效应236

四、尿铀值在卫生学评价中的应用242

五、职业性工作者天然铀的摄入量限值245

六、加速排除246

第二节 镭的放射毒理学248

一、辐射和化学特性248

二、体内代谢249

三、损伤效应252

四、减少吸收和加速排除256

第三节 氡及其短寿命子体的放射毒理学256

一、辐射和化学特性256

二、在空气中的物理特征257

三、在呼吸道内的转运及衰变260

四、氡子体致肺剂量的估算263

五、损伤效应269

第四节 钋的放射毒理学275

一、辐射和化学特性275

二、体内代谢275

三、损伤效应278

四、加速排除278

第十一章 钚及超钚核素的放射毒理学280

第一节 钚的放射毒理学281

一、辐射和化学特性281

二、体内代谢283

三、体内钚含量及照射剂量的估算291

四、损伤效应293

五、加速促排299

六、人体内污染钚的案例301

第二节 镅的放射毒理学303

一、体内代谢304

二、损伤效应309

三、加速排除311

四、人体内污染镅的案例311

第三节 锔的放射毒理学313

一、辐射和化学特性313

二、体内代谢314

三、损伤效应317

四、加速排除317

第四节 锎的放射毒理学318

一、辐射和化学特性318

二、体内代谢319

三、损伤效应322

四、加速排除323

第十二章 钍的放射毒理学324

第一节 辐射、化学和物理特性325

一、辐射特性325

二、化学特性325

三、物理特性326

第二节 钍的体内代谢326

一、吸收326

二、分布327

三、排除329

第三节 钍的损伤效应330

一、确定性效应330

二、随机性效应332

第四节 钍内污染的医学监督和加速排除339

一、医学监督339

二、加速排除340

第十三章 裂变产物的放射毒理学344

第一节 混合裂变产物的毒理学344

一、形成和组分344

二、辐射特性345

三、作用方式346

四、体内代谢354

五、损伤效应356

六、减少吸收和加速排除358

第二节 放射性碘的毒理学358

一、辐射和化学特性358

二、体内代谢359

三、损伤效应362

四、减少吸收366

第三节 放射性锶的毒理学368

一、辐射和化学特性368

二、体内代谢369

三、损伤效应373

四、减少吸收和加速排除375

第四节 放射性铯的毒理学378

一、辐射和化学特征378

二、体内代谢379

三、损伤效应382

四、减少吸收和加速排除383

第五节 放射性钷的毒理学384

一、辐射和化学特性384

二、体内代谢384

三、损伤效应387

四、加速排除387

第六节 放射性铈的毒理学388

一、辐射和化学特性388

二、体内代谢388

三、损伤效应390

四、减少吸收和加速排除392

第七节 放射性钌的毒理学392

一、辐射和化学特性393

二、体内代谢393

三、损伤效应396

四、加速排除396

第十四章 氚的放射毒理学398

第一节 氚的辐射和化学特征398

第二节 环境中氚的来源和循环399

一、环境中氚的来源399

二、氚在环境中的循环399

三、氚在环境中的发生与人类的暴露400

第三节 氚的体内代谢402

一、吸收402

二、分布和滞留403

三、排除406

第四节 氚内照射剂量的估算407

一、氚β粒子的品质因数(Q)和相对生物效能(RBE)407

二、氚水和氚气在人体内的运转速率常数408

三、摄入氚水内照射剂量的估算409

四、氚气的内照射剂量的估算410

第五节 氚的损伤效应411

一、确定性效应411

二、随机性效应415

第六节 氚的加速排出418

第十五章 医用放射性核素毒理学420

第一节 医用放射性核素的来源420

第二节 放射性核素的临床应用421

一、诊断放射性药物421

二、治疗放射性药物421

第三节 放射性氟的毒理学422

一、辐射和物理化学特性422

二、18F的医学应用424

三、18F的防护425

四、18F-FDG的毒性425

第四节 放射性锝的毒理学425

一、辐射和化学特性425

二、体内代谢426

三、损伤效应428

四、减少吸收和加速排除430

第五节 放射性铟的毒理学430

一、辐射和化学特性430

二、体内代谢430

三、损伤效应432

第六节 放射性碳的毒理学433

一、辐射和化学特性433

二、环境中14C的来源及在人体内的转移433

三、体内代谢434

四、损伤效应435

第七节 放射性磷的毒理学436

一、辐射和化学性特性436

二、体内代谢436

三、损伤效应438

四、减少吸收和加速排除438

第八节 放射性铁的毒理学439

一、辐射和化学特性439

二、体内代谢439

三、损伤效应441

四、减少吸收和加速排除442

第九节 放射性钴的毒理学442

一、辐射和化学性质442

二、体内代谢443

三、损伤效应443

四、加速排除444

第十节 放射性钐的毒理学444

一、辐射和化学性质444

二、体内代谢445

三、损伤效应445

四、加速排除446

热门推荐